《企业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》(又名: 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技术创新)

2025-04-15

我国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时,往往重视学习先进国家或者企业的经验和方法,包括技术创新方法和研发管理方法等。这些方法和经验原本是经过实践检验的、理论上也很完美,但用到自己的企业时却往往变得不合适了:有些方法虽好,却无用武之地、甚至增加了麻烦。有些企业在推进这些方法时,引发了较为广泛的抱怨。究其原因,是我国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时,往往会忽视一些非常基本但却隐蔽性很强的常识,导致“邯郸学步”、“东施效颦”。这其实也是发展中国家是常见的现象。


本课程结合大量亲身实践,揭示了创新过程中一些隐蔽的常识。帮助科技和管理工作者理解企业创新的基本规律,提升企业和个人的技术创新能力。本课程包括三个部分。


第一部分谈创新的概念,帮助企业逃离创新的误区。人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接收到的信息。在创新活动中,相关信息存在严重的“幸存者偏差”:许多观点往往来自学术界而不是企业界;容易传播的往往只是成功的案例,而多数创新失败的项目却是无人知晓;个人能力和努力往往被严重夸大,背后的机遇和条件却往往被忽视。这样情况可谓比比皆是,很容易引发认识的片面性。创新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幸存者偏差,被称为“人择难题”:今天能够被创新的项目,其实都是前人没有做成功的、可以看成“挑剩下的”。创新的风险和困难,往往源自这个原因。只有意识到现象背后的逻辑,才能真正地理解企业创新的规律。事实上,企业创新成功的标准和关键不是提出新的技术原理,而是用简单的技术原理,做出满足用户需求、有价值的工作。工作的侧重点与科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。为此,工程思想和项目管理能力变得至关重要。


第二部分谈创新的机会,帮助企业把握机会。人们经常强调个人能力和知识对创新的作用。但过度强调个人因素,却是创新的误区。前面提到,创新是“人择难题”、是前辈没有做成的。而前辈中能力强的人很多,单凭能力强就去创新很难成功,在创新中也是小概率事件。现实中,创新成功的关键是要借助机会。所谓的机会,就是相关技术条件或者市场需求的改变。机会帮助我们克服“人择难题”:具备了前人不具备的条件,创新就容易成功。所以,创新的关键是发现并把握机。发现和把握机会是很不容易的:创新往往发生在条件不太理想、需求不太明确的时候。这就是创新者需要克服的困难。其实,创新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变通才能解决。变通的本质,往往是重新定义问题,把困难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。事实上,原始的创新问题往往是“无解的”,经过变通之后才变得有解。目前,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时,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这样的。不能理解机会,就找不到合适的项目。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经常发现:创新往往可以用简单的技术原理来做。其实,只要抓住机会,就有可能用简单的原理完成创新;反之,如果抓不住机会,创新项目往往非常困难、甚至根本无法成功。


第三部分讨论创新的风险管理。风险和机会是创新项目的一体两面,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非常高。如果不能理解和把控创新的风险,结果就是“守成等死、创新找死”。国外许多创新理论,都把风险管理做为重要甚至核心的内容。本课程重点介绍我国企业最容易犯错误的两类问题。其中,一类问题是对用户需求分析不到位、项目策划不周密导致项目失败。本质上是没有很好地体现工程思想。另外一类问题是不善于介入项目的过程管理,把创新的管理当成了普通的工程项目管理。这两类问题的本质,都是对企业创新缺乏常识性的认识。而常识性的缺乏,与企业缺乏经验有关,也与学院派人士、学术界的对企业创新的话语权过大有关。


本课程旨在普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常识。适合各类企业管理者、政府官员和科技工作者。本人有几十年从事创新和科研工作的经验、并曾指导多家企业从事创新工作。


本课程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找不到合适的项目、项目计划不合理、失败的比例高、价值体现难等问题。有利于从思想的高度学习和认识各种具体的创新理论和方法。针对的是中国科技界的常见和特有的问题、更贴近科技工作的实际。讲课过程中,引用了大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,讲课风格生动切活泼。20多年来,先后为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、政府官员、高校师生讲授数百次。曾经荣获宝钢和上海交大的“优秀兼职教师奖”。并多次受到工程院、国资委有关领导的支持和鼓励。


注1:课时半天到一天,推荐半天。其中,一天的课程会介绍更多创新管理的相关思想和案例。


注2:相关课程包括: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技术创新。课程时间半天到一天。推荐时间为1天、否则时间太紧。课程的前半部分介绍技术创新,后半部分用相关的思想去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机会。学会用简单的原理,去做价值创造的事情。